畅想昆明国际陆港:成于中老铁路,兴于开放自贸
来源:昆明经开区时间:2023-12-06 16:39:39
2023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两周年。
这条梦想之路是云南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抓手。开通两年来,昆明、磨憨“两地”联动发展,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磨憨—磨丁合作区“四区”优势叠加,中老铁路通道效应、枢纽效应、集聚效应持续显现,在中国和东盟间构建起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安全高效的“黄金大通道”,让云南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全面提升。
为了记录云南依托中老铁路,以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大发展促进大开放的生动实践,今年10月以来,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联合“拥抱印度洋”微信公众号推出《黄金通道 开放自贸》系列报道,致敬“齐心协力、紧密配合,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拼搏精神,致敬担当重任、迎难而上的“排头兵”精神,为进一步发挥中老铁路辐射带动作用,拿出好的作风、高的效能,跑好新时代的接力赛。
以下为系列报道第五篇——
畅想昆明国际陆港:
成于中老铁路,兴于开放自贸
1894年至1900年,英国人戴维斯4次徒步考察云南后写了一本书——《云南:联结印度和扬子江的链环》,书中提出“通过云南是唯一能够成为联结印度和扬子江(长江)及中国东部的链环”。
他的思路是从缅甸修一条至云南,再经四川,与已经立项的汉口—成都线相接的铁路,以打通从内陆通往上海的商道,这也是当时英国工商界的梦想。
一百多年后,这个思路经过调整后得以实现。随着中老铁路开通、“沪滇·澜湄线”国际货运班列开行,往返老挝万象—昆明—上海,联通长江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再一次定义云南在国际合作中的地理区位。
2023年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两周年之际,沪滇合作的又一个关键着力点,位于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清水片区的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开园。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摄影/黄兴能
云南省委书记王宁指出,云南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实施中老铁路沿线开发三年行动计划,推进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建设,开行“沪滇·澜湄线”、“澜湄蓉渝欧快线”货运班列等,推动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日益凸显。他要求以中老铁路通车两周年为契机,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沪滇合作,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强招商引资,全力做好入驻企业服务保障,扎扎实实把园区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
云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表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是沪滇携手、东西协作推进中老铁路沿线开发的重大项目和引领工程,希望园区瞄准科技前沿、厚植创新沃土,吸引更多企业入驻,打造东部产业转移核心承载区和先行示范区。
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产业公司与14家入园企业举行签约
此前一天,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佳晨会见来昆出席中老铁路通车两周年主题日活动暨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开园仪式的部分企业家和嘉宾代表。刘洪建说,昆明市与上海临港集团合作建设的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开园,以及一批上海、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入驻,标志着沪滇协作和产业转移合作进入新阶段。
大通道燎原之势、园区经济领跑之势、产业转移互补之势,形成强大合力,直指加快建设中国·昆明国际陆港。
日前云南印发的《中国·昆明国际陆港建设实施方案》目标很明确,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大通道的战略支点及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重要交汇点的核心枢纽,到2030年,全面建成全要素、辐射型、智慧化的国际陆港。
竞争新高地
海港,大家都知道,比如上海港,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30万标箱,连续13年居全球第一。
15世纪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海洋文明开始兴起,形成了基于海洋运输体系的全球分工格局和经贸秩序,孕育出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港。
纵观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圈的崛起,无不印证了港口对地方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
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自动化码头。摄影 丁汀
随着我国扩大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深入推进,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一批国际陆港城市逐渐兴起。
国际陆港是指地处内陆中心城市交通要津,按照国际规则、条例、惯例设立,高效集成口岸通关、仓储物流、多式联运、产业配套、货运代理等功能,具有强大带动力和竞争力的物流通道枢纽,成熟的国际陆港一般具有区位特定、交通便捷、产业聚集、功能完备等特征。
“陆港经济”则指由国际陆港、国际物流、现代服务业、陆港产业区、经济中心城市、陆港经济腹地和国际经贸关系等经济基础有机组成的内陆区域经济。
有个比喻说得好,若将亚欧大陆看作一只大碗,“海港经济”如同“猫吃浆子,舔了一个碗边”,而“陆港经济”则是奔着大碗里的汤和肉而去。
西安国际港务区开行的中欧班列长安号,2022年达到4639列,位居全国第一
中欧班列开行在很大程度上将国际陆港建设推到了内陆城市开放发展的战略性平台层面,在当前新一轮开放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国际陆港建设逐步提升到与国际海港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内陆地区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城市竞争的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际陆港发挥物流通道枢纽作用,2014年考察郑州国际陆港、2022年考察乌鲁木齐国际陆港都作出过重要指示,提出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加快建设对外开放大通道,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要求。
2015年3月,国际陆港建设写入了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不难看出,国际陆港是依托交通枢纽地位,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这种新模式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是对外开放大通道。比如中老铁路,已成为云南昆明、湖南怀化等城市建设国际陆港的重要依托。
开通两年来,中老铁路累计发送货物291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超600万吨,“大进大出”之势已成。
中老铁路时效优于海运、价格优于空运、损耗优于公路的运输特点,给物流行业大发展带来活力和机遇,物流新格局呼之欲出。
得物流者得天下
为什么要打造国际陆港?
原因很简单,得物流者得天下,没有国际海港、国际陆港所代表的“大物流”优势,那么很可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被边缘化。
所以对于没有海港的内陆地区,打造国际陆港,是一件大事,对昆明而言,更是多年的梦想。
因为开放平台的“先行”作用,昆明国际陆港建设,从一开始,就与昆明经开区息息相关。
早在2004年,昆明经开区全面启动王家营片区的深度开发,将这里定位为:基于铁路集装箱物流的货物运输枢纽。
2006年11月,作为全国18个集装箱物流中心之一的王家营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投入运营,昆明一跃成为辐射我国西南地区乃至东南亚国家的集装箱运输集散中心。
王家营片区
依托王家营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构建与全国乃至东南亚铁路集装箱运输网络相连接的货物运输枢纽——在昆明经开区“滚动开发”的进程中,王家营片区承载了重要产业发展规划,并在昆明乃至全省物流产业版图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9年,《昆明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把昆明打造成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的重要节点,建设成国际陆港和区域国际物流枢纽城市。
当时的背景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2008年底我国已批准规划了475个物流园区,全国投入运营的物流园区总计为122家,其中西南地区建成并已投入运营的只有3家。
2010年,昆明研究通过《昆明国际陆港(无水港)建设实施方案》,启动了国际陆港建设,重点选址昆明经开区王家营片区,作为国际陆港的重要承载平台。
按照国际陆港的功能定位,铁路、公路交通基础设施与出口加工区、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建设发展是其建设的前提条件。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内有国家级出口加工区,有铁路、有产业功能明确的子园区,并且在王家营片区形成了现代物流企业的聚集,因而成为建设国际陆港的不二之选。
昆明经开区积极推进口岸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着手引入报关、报检、签发提单等口岸监管与服务功能,使得国际陆港的基础核心基本形成。
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
利好消息不断传来——2013年联合国《政府间陆港协定》明确,云南省昆明、瑞丽、景洪、河口4城市被列入国际陆港城市。
2015年《昆明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把昆明建成面向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陆港城市。
2018年昆明市被列入127个国家物流枢纽布局载体城市名单,推进实施陆港型、空港型和商贸服务型三个国家物流枢纽的专项建设。
2019年4月,《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方案(2019—2020年)》首批确立了昆明、西安、郑州、武汉、乌鲁木齐等41个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的枢纽经济建设重点
关键“胜负手”
国际陆港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过程中既有“更上层楼”的无限欢欣,更有“一山放过一山拦”的难题待解。
两个“不足”长期困扰昆明国际陆港建设。
物流产业“先天不足”。昆明处于内陆末端省份,综合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都很高,加上物流建设成本高,大型物流项目很难落地。支撑昆明乃至云南商贸发展的物流业,至今都存在着“小、散、弱”的行业现状。
大通道动力不足。2008年建成,2013年随着会晒-清孔大桥通车全线贯通的昆曼高速公路,由于连结中老泰三国被寄予厚望,但由于种种原因,“通而不畅”,这条黄金通道未能充分“激活”。
中老铁路(中)与昆曼大通道(右)
总之,没有大通道带动大物流,高标准打造国际陆港注定充满坎坷。
当然,还有一个隐藏的关键,不能把国际陆港建设视为单一的项目,这其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合力,需要开放创新的脚步更快更稳。
2019年8月,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与昆明经开区合并设立,实现自贸经开一体化融合发展,昆明迈入了全方位对接国际贸易规则、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多领域开展“放管服”改革的新阶段。
全省层面,形成了云南自贸试验区为引领,以滇中新区及王家营中铁联集昆明中心站、腾俊陆港、昆明(安宁)南亚国际陆港物流园区、空港经济区、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等为重点和支撑的开放合作及物流枢纽平台。
随着中老铁路国际物流“黄金通道”作用的凸显,特别是昆明托管磨憨共同建设国际口岸城市后,成为全国首个拥有“边境线”和“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打通了昆明与中南半岛国家连接的“最后一公里”,有效解决昆明市缺口岸、缺要素的发展瓶颈问题,迎来了建设国际陆港、促进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昆明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提出,依托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及联动发展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构建昆明以面向南亚东南亚为重点的跨境物流体系。推广运用多式联运、智慧物流,重点支持冷链物流、跨境物流、电商物流、快递物流、干支联运、分拨配送和智能仓储发展,发展枢纽经济。
昆明市“十四五”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图
2022年11月,云南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辐射国内国外主要通道沿线物流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建设昆明国际陆港。同月,昆明—磨憨陆港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成功纳入2022年度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取得新突破,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加快建设昆明国际陆港。
可以说,中老铁路,正是昆明国际陆港走向成功的关键“胜负手”。
把宝贵的资源要素聚集起来
随着国家支持云南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等重大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云南已逐步形成“六大支撑”,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全面提升。但云南并不是没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这种危险有两个层面——不解决交通瓶颈问题,就会被边缘化;不解决产业短板问题,同样也会被边缘化。前者随着云南不断发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形成外联内畅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得以缓解,后者迫在眉睫——一旦被边缘化,就算拥有大通道,也只是“过路经济”。
王宁指出,总的考虑是以资源换产业,以园区聚产业,以口岸推动产业发展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做活“三大经济”,激活综合优势,推动全省产业增动力、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加快构建体现云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王宁还对壮大园区经济提出要求——把宝贵的资源要素聚集起来,把园区经济增长“发动机”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国际陆港就是这样的要素聚合体,或者说“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它不仅仅是物流港,更是临港经济、枢纽经济的大平台。
在这个大平台的核心区域,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拥有自贸试验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合作区“四区”优势叠加的开放型特色园区,始终秉承“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精神,牢牢把握机遇,全面扩大开放,各项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大抓产业发展。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2022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184亿元,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22.3亿元、生物及大健康产业实现产值142.2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508.8亿元,以昆明市0.7%的国土面积贡献了约8%的经济总量,居全省开发区首位。在商务部公布的217家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水平排名中,位列西部地区组第七、云南省第一。
大抓区域合作。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对外主动对接厦门、成都、大连、济南、钦州港等自贸片区,在中老铁路综合开发利用、西部陆海新通道、易货贸易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对内发挥自贸、经开、综保和跨合等平台的功能叠加、产业互补、政策互促和通道互联优势,与磨憨—磨丁合作区、临沧边合区等特殊功能区及省内20个沿边口岸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平台通道的支撑能力,加速政策、资源、资金等要素深度流通,逐步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内外联通、东西互济、南北贯通的全方位、多领域、强联动开放格局。
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综合服务中心
大抓营商环境。“想不到发展的基础这么好”“想不到上升的势头这么快”“想不到创业的环境这么优”,这三个“想不到”,是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区内企业的感叹。企业家“想不到”,但当地“能做到”,恰恰是园区提升行政效率、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
大抓经营主体。今年以来,园区对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标准要求,规范、创新商事登记,构建更加便利宽松、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截至9月底,经营主体总量再创新高,突破8万户,占全市5.2%、全省1.4%,在全省89个开发区中遥遥领先。
华为数字经济中心
大抓创新转型。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高标准承接产业转移,以“上海理念+云南速度”推进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项目建设,与24家科技型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提供楼宇载体和研发、生产、流通、销售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并在上海、昆明、磨憨进行梯度布局,有效推动上海与云南产业双向联动,促进产业链环节和价值区段融合匹配,形成“东西合作+产业转移”示范效应。
大抓通道建设。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首创“澜湄快线”“中老铁路+中欧班列”“跨境电商+铁路运输”等双向快速通关模式,开行“沪滇·澜湄线”“澜湄蓉欧快线”班列,跨境电商、冷链快线、纺织快线等新业务持续添彩,中老泰互联互通及“中老+中欧”“中老+沪昆”形成有机衔接,为高标准建设昆明国际陆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区”联动直指枢纽经济
如今,超预期的中老铁路货物运输辐射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1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国内主要城市,跨境货物列车每日开行数量由开通初期的2列增加到14列,开行定点、定时、定线、定车次的中老铁路“澜湄快线”国际货物列车达400列,“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国际运输新模式让老挝、泰国等国家至欧洲铁路直达运输时间缩短至15天。
跨境货物品类也由开通初期的橡胶、化肥、百货等10多种扩展至电子、光伏、通信、汽车等2700多种,有效带动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磨丁经济特区等经济园区发展,带动老挝铁矿石、木薯粉、橡胶等产量明显增加,促进了沿线各类产业扩能升级和国际经贸往来。
2023年12月3日,“中欧+澜湄线”国际货运专列在中老铁路磨憨站首发
这条联通内外、辐射周边、双向互济、安全高效的“黄金大通道”,提升了云南区域吸引力。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今年首次在云南举办,这个国家级产业对接活动影响巨大,云南签约项目382个,计划投资3966亿元。
有效降低全省物流成本的通道优势逐步显现:云南2023年前三季度物流降本增效成效明显,全省累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66.4亿元,同比增长71.62%。
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昆明国际陆港呼之欲出。
王予波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昆明国际陆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拓宽视野、坚定信心,把握好顶层设计与具体行动、运输物流与产业发展、政策沟通与设施联通的关系,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国际陆港的本质高度类似港口,而港口发展经过四代历程。十几年前规划的昆明国际陆港接近于第三代,聚集运输、货物、信息、资金等资源,带动产业发展。现在上升到省级层面的昆明国际陆港,瞄准的是第四代港城联动,打造全要素、辐射型、智慧化的国际陆港。
全要素的国际陆港,不但具备物流、报检、增值服务等港口要素,还要能够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能够搭建起所在地区与大区域,甚至世界物流网络和经济交流的平台,能够使其所在区域参与到全球经济分工和经济循环中。
《中国·昆明国际陆港建设实施方案》提出,构建以安宁北港、磨憨南港为“双核”,王家营、晋宁青山片区为“两翼”的昆明国际陆港建设布局,推动昆明国际陆港与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经开区、昆明高新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磨憨—磨丁合作区“五区”联动发展,打造我国面向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动力之芯”。
“五区”联动发展直指枢纽经济
做强临港产业——重点承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进出口商品加工制造等产业转移,打造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冶金、化工等千亿级产业集群。
壮大临港经济——培育发展外向型产业,创新贸易方式,扩大贸易规模,构建“磨憨进口+园区加工+昆明集散”进口贸易分工体系。
引育经营主体——培育“链主型”企业集群,引进大型国际运输服务贸易企业,支持昆明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发展“专精特新”中小物流企业。
畅通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做强东引西联大物流、发展内延外拓大贸易、集聚国际一流大产业,昆明国际陆港,其兴可待。
气吞万里如虎
中老铁路开通运营,磨憨国际口岸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吸引国内外各类经济要素向昆明聚集。当前的昆明,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也正处于扩大对外开放的历史机遇期,商机无限、大有可为。
畅想2025年,昆明国际陆港“双核”、“两翼”港(片)区建设基本成形,现代物流、口岸服务、产业配套等功能不断完善,陆海多式联运体系不断健全,通道、物流、贸易、产业联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备、运转高效、内外畅达的国际陆港。
万亿经济总量、千万人口的“壮丽大城”昆明阔步走来。
以昆明为中心,向南经缅泰进印度洋、向西通达印巴进南亚、向北衔接中欧班列直达欧洲、向东经黔桂连接沿海的8条国际陆海大通道齐头并进,气吞万里如虎。
中泰铁路稳步推进,“中老泰联通发展构想”逐步落地,中老铁路贯通老泰马新的前景一片光明。
在这个壮阔征程中,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将率先打造“五千亿级”重点园区,奋力打造创新开放、产业发展新高地。园区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厚植改革基因、引领开放热潮,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大力推动改革创新发展,为更高水平发挥中老铁路辐射带动作用,更高标准建设昆明国际陆港贡献经开力量、注入自贸动能。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昆明经开区(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的故事,皆为序章,所有将来,皆是可盼。